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我校举办能源化工领域变革性技术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量:

桑干河畔逢春和景明,山工校园迎群英荟萃。4月7日,由我校主办的能源化工领域变革性技术学术研讨会在学校图书馆1号报告厅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春明,朔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宋红波,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晋平,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靖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姜桂元等能源化工领域行业专家,我校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树学峰应邀出席大会。校长吴跃焕,校党委副书记刘瑞贤、孙刚,校纪委书记贾俊敏,副校长田忠刚、郝根彦出席会议。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和朔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相关技术人员,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及党务临时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由郝根彦主持。

吴跃焕在开幕会上致辞。她首先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及全体师生向各位嘉宾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社会各界对山西工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表示,山西工学院生于转型、立于朔州。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战略,把政校行企贯通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径,以建设“工程特色鲜明、具有区域重要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积极探索“高校+产业研究院+龙头企业/行业”的建设模式,聚焦山西省及朔州市产业布局,以产业逻辑兼顾学科逻辑构建二级学院,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勇创新,具有较强学习力、思辨力、行动力和“工程化、智能化、管理化”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她指出,2023年,学校紧抓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重大发展机遇,推出了《山西工学院应用型大学建设行动方案》。2024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应用型高校办学1个目标、遵循‘产教融合是途径’和‘立德树人是根本’2个理念,通过课程建设、学科竞赛、产业学院3个小切口分别牵引专业建设、双创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事件,最终实现应用型学校内涵建设大突破”的123工作思路,提出了34项建设任务,并从中确立了以政治建设领航行动为引领的 11个重点行动,以及最终实现10个突破的建设目标。新蓝图前景美好,新征程催人奋进,需要我们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本次研讨会以“能源化工领域变革性技术”为主题,依托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项目,旨在问道能源革命、展望前沿科技,探讨能源化工领域变革性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学校能源化工材料相关学科专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助力朔州能源革命创新高地、现代化塞上绿都建设。她希望,与会院士、专家、青年才俊一如既往地支持山西工学院、帮助山西工学院,在更高的起点、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开展与山西工学院的交流合作,为学校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把脉问诊、为建强应用型高校破题指路。她强调,学校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能源化工学科专业集群,为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教育支撑;进一步推动政校行企贯通,积极探索能源化工产业“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进一步聚焦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建成一系列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宋红波受朔州市委书记姜四清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吴秀玲委托在开幕会上致辞。他深情回顾了朔州市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他表示,朔州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禀赋厚重,是全国第三煤炭大市,煤炭的年产量、发电量和外送电量均位居山西省第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能源保障地、生态后花园和辐射带动区。他指出,今年是朔州建市35周年。朔州市作为能源大市,将始终牢记为全国改革开放建设大局提供能源支撑和服务的建市初心,扛牢能源保供的政治责任,全面推动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实施碳达峰的朔州行动;结合产业转型需求,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积极培育和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上再创辉煌。他指出,山西工学院作为朔州市唯一一所的本科院校,始终秉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做好朔州的事情”的发展定位,在科研技术攻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领域深耕细作,坚持“高校+产业研究院+龙头企业/行业”的发展路径,为朔州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市校同题共答、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他强调,此次研讨会大咖云集,共同探讨能源转型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路径,必将为朔州的产业转型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徐春明以“双碳战略下能源技术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他重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表,分析了“双碳”战略下能源化工的机遇与挑战,从转型升级、分子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分享了能源化工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报告中,他结合自身经历,向大家介绍了氢能的产业化应用、铁铬液流电池大规模、低成本、长时储能的解决方案以及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低碳智慧化工”的提出等内容,从物料感知、反应机理、催化材料、核心装备、工艺设计、过程调控、系统优化等方面,重点讲述了低碳智慧化工的应用和面临的技术挑战,分享了低碳智慧炼油在低碳化与智慧化交叉领域的最新探索与成果,并对未来低碳智能化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他强调,长远来看,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结构的调整是根本,而氢能将在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能源消耗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是第一选择。当前,化工行业正在经历系统性变革,低碳智慧是助推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聚集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将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加快形成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他希望,朔州市作为能源大市,能够始终不忘建市初心,充分发挥山西工学院的优势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在“双碳”目标中找优势,积极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新机遇,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实现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李晋平表示,徐春明院士所诠释的师者、长者风范以及学术精神,一直指引和鼓舞着新时代青年后辈积极投身科学;对年轻后辈的关心、厚爱和支持,同样让人毕生难忘。本场报告激情澎湃、高屋建瓴,体现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科学问题科普化等特征,使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坚信通过合作共进,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朔州和山西工学院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前景可待、未来可期。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寄语在座青年教师和学生对科学研究保持热情和初心,必将在披荆斩棘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副部长叶茂作了题为“甲醇及下游耦合转化技术进展”的报告,讲述了化工领域甲醇及下游耦合转化技术的新发展。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杜朕屹作了题为“煤的热化学转化与产物提质”的报告,阐明了煤/生物质共气化过程中物料间相互作用规律。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刘光作了题为“铁系电催化材料的调控及其水解制氢性能”的报告,讲解了新一代廉价大电流析氧催化剂的研发历程。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杨江峰作了“基于甲烷和氮气分离的吸附剂工程”的报告,着重介绍了基于甲烷/氮气分离的吸附剂的创制及吸附分离基础研究。

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王建成作了题为“煤气化渣碳灰分离和分选炭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工程示范”的报告,系统分析并开发了集重、磁、浮等多力场联合的分离装置与工艺。

中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焦纬洲作了“超重力强化污染物控制技术”的报告,介绍了超重力强化气体净化、超重力强化废水处理两方面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姜桂元作了题为“轻质烷烃高效转化催化剂设计与调控”的报告,阐述了轻质烷烃高效转化的重要意义及丙烷脱氢与储氢的相关研究工作。

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恒权作了题为“煤基高端化学品绿色催化合成”的报告,讲述了煤基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新途径。

博士生导师、教授、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刘健作了题为“多孔酚醛树脂微/纳米颗粒的分子尺度设计及可持续光催化生产双氧水”的报告,阐述了细胞仿生材料--纳米反应器的效应及未来展望。

间,树学峰分享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并表达了对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祝愿。他表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各位报告人分享了各自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盛大的学术盛宴。

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为我校贯彻落实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的重要行动,是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参会成员纷纷表示:这次学术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紧贴当前实际需求,是一场饱含着思想智慧和责任情怀的学术盛会,不仅为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也为推动能源化工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与省市发展同频、与教育改革同向,抢抓战略机遇叠加的窗口期,强化战略性思考,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